再读《首先,打破一切常规》

盖洛普公司的这本书,应该在05,06年的时候,自己就看了,当时的触动就非常大,它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最近因为偶然的一个契机,又翻出来看了看,自己做了一下总结,我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经理,而公司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经理,也是能否让员工对公司保持忠诚度的核心因素

项目管理随想

几天前在微博上问了几位朋友一个问题,项目管理的正常步骤都是原生态=》标准化=》返璞归真。

其中原生态,就是公司虽然有项目概念,有项目经理的职位,可能有些人也潜意识的在按项目管理流程走,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原始状态,或者说是大部分人心中并没有项目管理的概念;

其次标准化,很好理解,就是很多公司都会采用一种流程严格,角色细分的方法来实现标准化,常用的可能就是CMMI,PSP,TSP等等,这些方面的特点就是通过流程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

最后返璞归真,就是团队内的成员都已经形成了对项目管理的深度认识,已经经过过标准化的洗礼,团队成员的素质普遍比较均衡,这个时候,往往再使用流程来规范人,以流程为中心,往往会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个时候,就适合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敏捷开发方法,常见的就是XP,TDD,SCrum等等。

我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能够实现从原生态=》返璞归真的直接跳跃,或者说我们尽可能的缩短标准化的这个时间,非常感谢我的很多朋友给我的宝贵建议,总体来说,大概就是两类看法,一种认为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人的惰性是天性,离开了流程和标准的制约,只能成为一盘散沙;另外一种看法是书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无法一蹴而就的,聪明的人,能让这个时间短点,普通人就得需要较长时间。团队也如是,只不过这时的判断指标就是团队的成员素质+学习交流能力了。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看法,我自己也正好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希望自己能够按照后一种说法去实现。最后再次感谢这些朋友给我的建议。

Scrum,互联网公司的最佳开发方法

Scrum,本意是英式橄榄球,Scrum里的一个重要周期叫Sprint,意为冲刺期。Scrum是敏捷体系里的一种具体实现,就如XP、TDD等一样。

接触Scrum也是10年8,9月份的时候,之前对敏捷也有所了解,对XP,TDD也做过了解,但是在接触了Scrum后,感觉Scrum就是为互联网企业而设的,虽然Scrum本身在90年代已经诞生。说Scrum是为互联网企业而设,更应该从互联网产品本身的特质说起,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瞬息万变,时间决定市场,用户形成壁垒,因此互联网的产品应该说永远Beta,目前很多企业以都会以“天天Beta”来作为一种Slogan,激励产品的研发人员一定要保持一个高速的状态,一刻不能松懈。互联网产品与传统行业类软件产品已经有了很多本质区别,其一,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大的不确定性,传统行业软件,面对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其需求基本根据行业特点本身而来,而互联网软件产品,面对是中国几亿的用户,其需求可也说千变万化,所以说我们的产品经理永远不可能做出一个70乃至80的产品,70分80分的产品只有在你刚及格的产品面对你的用户后,再和用户的不断迭代中完成70分80分的产品,其二,互联网的产品,往往是谁更早的推出面向用户,并配以合理的运营手段,谁就可能迅速形成用户壁垒,从而成为市场的NO.1或者至少是前几名,因此单产品开发周期就要求不可能像传统软件产品一样,需要更短的开发周期,更快速的响应。其三,互联网产品的成败很到程度在于你是否拥有优秀的产品团队,并且应该是一个以产品经理为核心去构建研发团队。其上三点,应该说恰恰是Scrum的基本要素,Scrum中有PO,Scrum master和开发团队,三种角色,而PO是其中的核心,一切以PO制定的Product BackLog为基础,并由PO来决定Product BackLog的优先级进行开发。Scrum中的Sprint周期建议就为2-3周左右,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更新周期一般也是在2周左右,最后,Scrum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虽然在每一个Sprint内不建议做需求变更,而是建议放入到下一个Sprint周期,因为Sprint周期本身也就2-3周左右,因此基本能够满足互联网产品的迭代需求。总之在互联网企业内如果要进行过程改进,Scrum应该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