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决定市场

05年在中科院读MSE时候,一个来自微软的首席XXX在给我们讲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时候,提到了“时间决定市场”这个概念,并且拿微软作例证,微软的很多产品之所以成功都在于及时的推出并面向用户,虽然可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基本功能已经实现,而且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得到改善,最终成为了赢家。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间决定市场更加明显,当某一个概念成为热点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但是能够在这一群人中脱颖而出的一般都是能够很快完成产品基本功能并且快速推向市场的。互联网产品的研发理念应该是,尽快做出一个60分的产品,快速的推给你的目标用户,在和用户的不断互动中改善产品,从而达到70分,80分,甚至90分。

曾经碰到过这样的公司,总认为要把产品做到90分才推出,3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迟迟不推出产品,而可能就是在这3个月,半年,一年中你的对手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完善了。而你即便这时候推出了你所谓的90分产品,胜算也已经非常非常低了,首先你丧失了先机,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形成了用户壁垒,其次,你的90分产品,只是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一堆人拍脑袋的结果,这个90分只代表了这一部分人,并不能代表真正目标用户的感受,所以你的90分很大程度在真正目标用户那里就是60分,可能60分还不到。

因此产品经理的责任是尽快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和自己的设计理念输出一个满足基本功能的60分的产品设计,同时推进研发尽快完成产品,在保证基本功能测试通过后,尽快把自己的东西拿到真正的目标用户面前,让他们来帮助你完善产品,这里面的帮助有很多方式,最基本的就是第一通过构建用户反馈论坛,及时查看用户的反馈信息,并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解决方法,第二构建完善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手段,根据这些行为数据来完善产品设计。

关起门来是拿不到真正的用户需求的,我们只有尽快的拿出东西,让你真正的目标用户来告诉你,什么是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会做出一款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做川菜还是上海菜?

 

今天下班后,在楼下的一家四川风味的饭店吃的晚饭,点了一份面,一份夫妻肺片,且不论夫妻肺片的食材本身怎么样,但是其味道还是让人大赞。不由的想起了一个对比,我老婆家是湖北的,做菜风格偏川菜风味,而我自己老家靠近上海,属于上海系,同样是做个鸡肉,如果是我父母来做,那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这个食材本身是否优质,所以必须是买那种纯正的散养鸡,只有这样加上到位的厨艺炖出的鸡汤和鸡肉才会非常鲜美,而我老婆的爸妈,则不会特别考虑食材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肉鸡就可以,他们更注重的可能是做菜的辅料,会在辅料上大做文章,再辅以不错的厨艺,出来的,可能吃的时候已经感觉不出鸡本身的味道,而是被浓浓的辅料所带来的鲜美味道。

由两个菜系在烹饪上侧重点不同,一个偏重食材本身,一个偏重辅料,对比互联网产品,其实这里面颇多相似之处,在互联网整个产品的诞生过程中,主要的三个因素,技术、产品、运营恰好可以对应我们做菜时候的食材、辅料、厨艺;在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做川菜还是上海菜?大家平时都能感觉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开的最多的一般都是川湘菜系,而开的比较少,但是普遍偏贵的一般都是粤菜上海菜,这个情况在北京更明显。这反应出川菜适合草根也可以服务高端,粤菜上海菜通常只为精英服务,而如果论整个市场占有率相信川湘菜系应该是占更大比重的。我们做互联网产品应该也是做川菜,为普罗大众服务,其主要原因是,挑选上好的食材很难而且成本非常昂贵,目前中国的技术大环境也是普遍属于大众化的技术,少有突出者,如果你非要选择做上海菜,那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你的精英客户很快就会因为他们那非常不好伺候的嘴尝出了你食材的不够优秀而放弃你,而如果你是川菜,那你完全可以在辅料上下足功夫,即我们在产品设计要多花时间,多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不管川菜还是上海菜,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厨艺蹩脚的师傅,那不管怎么做,出来的都是难以下咽的东西,而如果是一个厨艺高超的师傅,有了前面的基础,不管是优秀的食材,还是下足功夫的辅料,都可以做出一到让人回味无穷,食之难忘的美食。

最后,通常好食材难求,但是在辅料上做出特色,更多源于你是否足够投入和专研,所以与其做只为少数不容易伺候的精英服务的上海菜,不如踏踏实实利用自己高超的厨艺做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川菜。

互联网产品“运营>产品>技术”

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大佬说过“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中国互联网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新浪微博的成功、360的横空出世都是因为其出色的运营手段辅之以优秀的产品设计和技术。自己也是技术出身,coding了10年样子,但是在经历了创业失败,接触了更多关于产品、运营方面的知识后,对互联网产品的成功之道,有了深入的认识。新浪微博、360的成功肯定有产品和技术因素在里面,但是这两者绝对不是其最终战胜竞争对手的主要因素。

可以这么说,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大环境偏急功近利,大部分公司做的都是应用层面的产品,这里面涉及的技术都是成熟技术,因此基本不可能形成技术壁垒。以360为例,当时已经有了瑞星、金山、江民这样的国内老牌杀毒厂商,也有卡巴斯基这样的强势外来势力,但是360杀毒却横空出世,并以非常快的速度成为了个人杀毒的龙头老大,其凭借的是什么,技术产品当然都需要,但是应该说在技术产品上360并没有比其他对手更突出的地方,真正成功的点,就是其推行免费杀毒理念这样的运营手段。

运营、产品、技术是互联网产品的三驾马车,缺失其中任何一个,都很难成功,三者互相依赖,彼此依靠。但是三者之间又有轻重之分,一个成功产品应该具备的是: 运营>产品>技术,应该是以运营为核心,以产品和技术为支撑的一个运转方式。

我眼中的点点网

这是点点网内测没多久,自己在点点发的第一个帖子,一直很关注互联网的新生事物,点点是因为中国版的Tumblr进入了视线,也因为点点,自己对Tumlbr和轻博客有了些认识和了解,从最初的充满热情,到如今已经很少再打开自己的点点了,这里面自己感觉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点点推出的时候,新浪微博正火,那时候自己也热衷于新浪微博,一段时间因为点点自己两线作战,后来就感觉有点不方便了,当时希望点点至少能同步内容到新浪微博(目前这个功能已经有了);第二,点点有别于微博的最大点是,发布内容超过140字,图片可以连续发布,这也让点点后来更像一个图片博客,而自己属于一个文字阅读爱好者,可能点点未来的用户群应该是图片控。

自己并不看好点点的前景,点点目前还只是Tumblr的中国版,并没有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本地化元素,而新浪微博的成功就是它并不是简单的模仿Twitter,而是根据中文用户作了很多改进,在某些功能点上可以说做得比Twitter更好。目前新浪的轻博客也已经上线,点点虽然已经到了100万用户(这里面送电影票活动应该功不可没),但是应该说,点点前途依然未卜。

知乎、米饭、segmentfault

随着知乎的火热,国内的问答类网站也似乎进入了一个春天,各个问答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过的三个国内问答的感受。 知乎,这个创新工场旗下的产品,更因为开复老师,风生水起,一度知乎的邀请码一码难求;自己也是通过各种渠道才拿到了知乎的邀请码,知乎山寨的是国外的Quora (http://www.quora.com/),定位的是生活问答网站 知乎采用的方式是,可以按话题分类增加问题,本人提出的问题,其粉丝可以看见,关注该话题的人也可以看见,知乎还提供了可以邀请他人问答功能。 米饭,盛大旗下产品,个人感觉米饭只是盛大一个布局的产品,现在的互联网巨头都喜欢什么热点就做什么,先布局。米饭山寨的是国外的formspring(http://www.formspring.me),定位的是基于好友关系的一对一,一对多问答 米饭提交问题后必须指定好友回答,可以是1个或多个好友回答,米饭没有对问题进行分类 segmentfault,是一个专业技术问答网站,其模仿的对象是国外知名的技术专业问答网站StackOverflow(http://www.stackoverflow.com

segmentfault是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问答网站,目前主要是针对IT从业人员,特别是研发人员,采用了stackoverflow的标签方式,可以按标签方式查看问题。 总体来说,知乎虽然是生活问答网站,但是由于其系出名门,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热度,因此网站上专家和知名互联网人士比较多,整个网站的活跃度非常高,提问和回答的都比较踊跃,提问和回答相对比较专业,问答质量整体比较高,网站整体美观度和细节上都显得比较专业成熟。米饭虽然也系出名门,但是由于其只是盛大的一个布局产品,从网站整体美观度和细节看,盛大对其投入并不大,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显示,就自己的使用感受,活跃度不高,而且问题过于随意,问答质量不高。segmentfault应该是专业技术人员做的一个垂直类问答网站,其主要针对的就是it研发人员,目前整体活跃度还是不高,如果从技术专业问答网站来看,整体的问答质量还是很够,网站的整体细节还是略显粗糙。

读《乔布斯带给中国CEO的三堂必修课》

第一 堂课:深度理解“人性”,而非技术。

简单来说,在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市场里,用户凭什么跟你走,更多的是因为你的产品,碰触到了用户的痛处,所以用户会跟你走,这个痛处十有八九跟技术无关而是因为一个产品设计细节。自己也是多年技术出身,身边多为技术朋友,发现中国的技术圈里依然有不少人属于“唯技术论”,他们依然坚定的认为只有在技术上打败对手,才可能成功,我不敢苟同,起码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如果真的那样去创业十之九八会早早就挂掉。

第 二堂课:持续狂奔的“产品挑选人”。

自己虽然技术出身,也在好几家公司担任过Team Leader,跟各种产品经理打过交道,我本人却一直坚守,一个互联网公司如果要做出好产品,必须以你优秀的产品团队为核心去研发和运营产品,我认为最不靠谱的一句话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也给了我们很多技术团队成员YY的空间,我仍然相信术业有专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就应该成为一个产品的核心乃至灵魂,技术团队要做的就是你如何尽最大可能的去实现这个产品经理的设计,当然技术团队可以提出自己的对产品的一些想法,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自信的产品经理而言,别人的建议永远是参考,最终决定权一定在你手里,你必须要有承担起这份责任的勇气。同样的,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也不需要过多的关注技术实现细节,虽然你可以拥有技术背景,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指导技术团队工作,依然是那句话术业有专攻。总之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以优秀的产品经理为核心,优秀的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为支持,紧密配合而成。

第三堂课:做不好品牌,就不是好CEO。

没什么好说的了,品牌对一个企业的重要度那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