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店线上渠道的重要性

       对于以加盟为主的连锁酒店而言,加强对门店的管控是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很难形成有效的管控,因此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线上渠道的占比,让更多的流量从CRS流向门店,让门店形成强依赖关系,自然而然集团对门店的管控力度也就会相应提升,这里面也说明了,对于门店而言最有说服里的管控就是收益的来源里有比较大的比重来自于集团CRS,同时这种流量还会比之原有的收益基础上有提升。同时大幅提升线上流量的占比也符合整个酒店预订的发展大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C端用户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实现在线预订,这也意味着线上的流量在整个酒店间夜的占比会越来越高。

       那么对于酒店集团如何提升酒店线上渠道占比,就当前的大环境看,OTA越来越强势,而酒店集团往往对OTA是既害怕又愤恨,个人以为OTA在线上流量中以占有了先机,这个先机也是因为酒店集团之前对新的预订形态,对线上流量的忽视造成的,但是并不能因为OTA在线上流量中的强势地位,酒店集团就失去了与之竞争的勇气,如果完全依附于OTA带来的线上流量,不仅仅会因此被绑架,并且高额的佣金也会让酒店苦不堪言,因此个人以为跟OTA要形成良性的竞合关系,所谓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是必须以直销为核心,以分销为辅助,用技术之手段,成数据之驱动。下面简单的展开说一下,以直销为核心,本质上就是以会员为核心,酒店集团多数都具备一定数量级的会员,围绕着会员,形成一个科学的价格体系,具有吸引力的会员体系,把会员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对于80,90后而言,都不希望包里多一张会员卡,电子会员卡才是最有选择),让会员流量成为线上流量的根本;以分销为辅助,虽然直销的重要性很强很强,但是就任何一个酒店集团而言,都不可能仅仅依赖自有渠道就可以大幅提升在线流量(酒店集团在这方面第一个不是最专业的,其次也很难都做到大量的投入),那么就需要合理的利用线上的分销渠道,但是这中间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分销渠道一定要多样化,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用技术之手段,成数据之驱动就非常好理解了,今时今日如果一家酒店集团依然只认为自己就是一家酒店集团,那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在美国传统的线下企业往往也是非常强大的科技公司,沃尔玛到今天依然是亚马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因为沃尔玛在科技上的强大,同样日本的7-11,在科技上的高额投入,保证了其增长并且在与线上企业竞争是完全不落下风,那对于今天的酒店集团来说,只有重视技术,遵守技术,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迎头而上,而只有基于强大的技术基础,才能真正做到以数据来驱动运营和营销,就线上渠道而言,我们不只是增加了一些分销渠道,有了自己的直销渠道就算完事了,我们需要根据数据来不断优化和调整渠道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线上流量高质量高速度的提升。

从印度酒店业发展看中国酒店业

 笔者的朋友若干年前曾经去印度旅游,回来后的一大感触就是俺们中国太好了,印度的四五星酒店的设施和干净整洁的程度甚至都不如国内的经济连锁酒店,应该说那个时候印度住宿的最大印象就是脏乱差,OYO的出现,旨在结束这种现状,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的住宿业发展应该是远远走在了印度前面,经济连锁、非标住宿百花齐放,就中国的经济连锁现状分析,其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但是密集开店、产品老化、模式落后的弊端也日渐显现,这也是OYO年轻的创始人Ritesh Agarwal说的,OYO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并不是复制一种在美国或中国已经有人尝试过的模式。”

       关注OYO有一段时间了,应该说目前OYO已经是印度最大的酒店品牌连锁网络,其覆盖了印度225个城市,拥有了6500+的物业(酒店、公寓等),仅仅花了3年时间,而国内目前最大的酒店集团,锦江+铂涛,门店总数是5400+。OYO创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酒店的加盟形式,是一种虚拟品牌,基于互联网形成品牌连锁网络,OYO的官网里也非常鲜明的说明了其模式的主要特征,OYO的目标是改变人们居家之外的住宿方式(让印度的本国人民和来印度旅游的游客,都能体会到有质量保证的住宿),其三大核心分别是标准化(OYO承诺所有房间提供统一的设施和高质量的住宿体验),更经济(OYO的价格是其他竞争对手当日折扣价都无法匹及的),技术驱动(OYO用技术链接所有服务,让顾客享受无缝的完美体验)。其中标准化部分要求OYO平台的酒店承诺每间客房的住宿条件都能在30个考核项目中达标,其中包括免费wifi和早餐、平板电视、织物密度达标的洁净白色床单和被套、品牌洗漱用具、六英寸的淋浴喷头、一个饮料托盘等等,应该说这部分国内大部分的连锁品牌已经做到,甚至做得更好,OYO真正不同于传统加盟连锁的重模式的地方在于其类似Uber的区域化运营团队来负责整个区域内酒店的日常运营管理,同时OYO对于技术对于数据的高度重视也是其真正的核心所在,成立伊始,数据科学就一直是OYO运营的核心,在OYO的官方Blog有一篇名为《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UR THROUGH DATA SCIENCE AT OYO》的文章则强烈的体现了OYO对于技术的重视,对于如何使用数据来指导运营,这篇文章中有这几句话“At OYO, every decision we take is to drive a stellar end-to-end customer experience. We do this by leveraging technology to drive efficiency, reduce friction, and even predict customer behavior. This is where data science plays a critical role.”;data science plays a critical role,数据科学是核心,是OYO每个决定的源头,利用数据分析来设定房价、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高需求的热点区域,年轻的Ritesh Agarwal用着跳脱于传统酒店经营的思维,利用技术和数据不断着改变着整个印度酒店业,其模式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发展至今先后5轮已融资2.5亿美金。

       中国的酒店业从传统基础硬件来说要远比印度发展的好,但是时至今日,大部分的酒店,特别是大量的单体酒店却面临着城市红利逐步消失、OTA的盘剥越来越严重,自己却无能为力,而少数的大酒店集团,虽然也经常在说要互联网升级、各种论坛上也充斥着如何使用大数据来提升酒店运营,对抗甚至是颠覆OTA,但是真正落实者却寥寥无几,我们的这些酒店业大佬们真心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年轻的OYO和年轻的Ritesh Agarwal,也许中国酒店业的变革模式就蕴藏其中。

简单聊聊开唱

开唱的年纪不大,二零一四年生人,是个标准的一零后。但它生来就带着雄心,让KTV更好地拥抱互联网,从而改善目前KTV的经营管理状态。

传统KTV行业,正在遭遇史无前例的寒冬。

2014年,韩寒发微博缅怀装着青春的钱柜关门。

filehelper_1465452373156_70

钱柜从起初在中国19家门店,到2015年,只剩6家。靠着大东家万达盛极一时的大歌星KTV,2015年也不断传来关店的消息。与之相对,互联网根基的麦颂KTV、9158KTV却异军突起,依靠特色服务不断吸引着“80后”“90后”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抢占娱乐消费市场。

如何应对KTV行业的洗牌,如何调整KTV原有模式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应对变幻莫测的消费市场,开唱团队伊始便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开唱应运而生,在新旧交替之际,即包含传统KTV人顺应时代的殷切希望,也寄托互联网人变革传统的巨大热情。

互联网偏爱年轻,Facebook开着外挂冲出娘胎,Instagram上线一周内便拥有了十万粉丝。开唱年轻,但开唱有实力。

开唱远不止是一款手机应用,它是基于SaaS平台的KTV综合服务商,广开KTV在线入口,并为KTV打造多元化使用场景,它意图通过服务KTV来提升KTV的服务能力。

微信截图_20160609140643

开唱云平台由智云KTV管理系统、智云KTV掌上管家、开唱APP、开唱微商城、开唱VOD、智云供应链平台六大部分组成

开唱打造的是一个完整的闭环,KTV商家加入开唱,便可实现移动互联网化管理以及用户端在线预订、下单支付、线下体验、互动反馈等服务升级。与此同时,开唱基于大数据分析为KTV业主提供建设性经营方案及竞争策略。

KTV行业不会消失,消费者还需要这样一个社交场合,三五好友相聚、生意关系切磋、小集体泄压放松……但行业调整是残忍的,有鲜血有死亡,变则通、通则达。与其将互联网视作威胁,不如看成机会——重新洗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行业老大。

开唱欲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用心做产品。来吧,来加入开唱。

量贩式KTV行业是否真的没落了?

笔者在进入KTV行业之前,一直在互联网领域从事产品技术工作,当钱柜倒闭、万达放弃大歌星,笔者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KTV这个行业可能真的已近夕阳了,但是在进入这个行业近一年的时间后,个人认为KTV行业不仅不会没落,KTV行业一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会成为新的蓝海,下面给出以下几点来论证个人的看法。

 

1、中国有超过10万家量贩式KTV,年消费规模近4000亿,是影院市场的近10倍,并且随着国家出台了更多的反腐政策,越来越多的夜总会转型为量贩式KTV,因此量贩式KTV的整体规模依然处于上升趋势,其代表的市场规模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2、笔者所在的集团旗下拥有KTV品牌,就了解到的数据来看,在二三四线城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KTV依然是首选的娱乐方式,KTV在这些城市的经营情况依然非常良好,确实在一线城市,像钱柜、大歌星这样的品牌倒闭甚至没落了,但是究其原因,还是经营者本身的思路上出现了问题,同样出身于钱柜的团队打造的台北纯K,在很多一线城市的经营情况非常良好,说明量贩式KTV仍然是消费主战场。

 

3、KTV依然是群体性社交的主要场所,笔者跟很多朋友的交流及自身的体验,在同学、朋友、亲人聚会后,如果还要找个地方继续,那KTV基本都是首选,就现在来看,适合群体性活动的场所,基本就是酒吧、茶馆、KTV、电影院等,但是在聚餐后,除非需要特别安静会去茶馆,或者只是三两好友,会去酒吧、电影院,但是如果人数相对较多,就会发现KTV依然是首选,在KTV可以唱歌、可以聊天;并且现在很多KTV也引入了很多新业态,比如有的KTV内还有酒吧区域,有的则引入了游戏,有些还能看直播球赛,这些都让KTV依然成为了群体性社交的首选。

 

4、随着唱吧、9158开始进入线下KTV,KTV行业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来着互联网的关注,唱吧麦颂稳步发展、9158在杭州的KTV也是异常火爆,这都说明注入了互联网元素的KTV也让这个行业产生了新的机会,一起唱虽然因为融资问题,临近倒闭,但是就笔者跟行业里的很多专业人士沟通,一起唱还是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些变化,让大家看到了一些新的玩法,一起唱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且也曾经受到了IDG、点评这样的投资追捧,说明大家对于KTV行业的认识是一致的,一起唱更多的因为自身的原因才出现了今天临近倒闭的情况。

 

5、KTV行业自身也在寻求变革,不论是KTV品牌的运营商、还是系统提供商都在寻求变革,并且都在变革中发现了更多新的机会,大家都希望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O2O闭环,实现多方共赢的商业平台,而像K米获得的7500万A轮融资,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认可。

 

最后,无论是互联网公司从线上往线下走,还是KTV品牌运营商利用自身的品牌和会员优势,从线下往线上走,还是传统的VOD系统提供商,利用其多年系统落地构建的网络进行的互联网变革,都是看好了整个KTV行业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焕发出的全新的商业价值,从消费前的预订,据某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数据,其上线了KTV在线预订后,其日订单最高可以到7000单,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到消费中,KTV内的在线支付购买酒水、非常可观的广告收入;整个KTV行业至少有近千万块屏幕,到消费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合理的酒水采购及更多的基于数据分析产生的商业价值,总而言之,KTV行业曾经非常传统,也正因为很传统,一旦结合了信息化、互联网化,其迸发出的能量更加不可预知。

从数据看全球手机操作系统趋势和国内手机操作系统趋势

    下图是Statcounter统计的2011年6月-2012年6月全球手机操作系统占有趋势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Symbian从2012年4月开始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到2012年6月,已经下滑至17.29%,而Android和IOS的总体趋势走向接近,两者的份额也非常接近,前者25.07%,后者24.56%。比较怪异的现象是S40,从2012年4月份突然有了一个骤然的上升,到6月份达到了13.7%。

 

而在中国市场,手机操作系统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从图中不难看出,到2012年6月份,Android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44.92%,将近半壁江山,并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ios则相对稳定很多,到2012年6月份是15.85%,Symbian虽然个别月份有回升,但整体呈现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从2011年6月的44.42%跌落至13.8%。

 

对比全球和中国的趋势图,就全球市场而言,依然是Android、IOS、Symbian三足鼎力,但是Symbian已成疲软状态,而在国内市场Android已出现一枝独秀状态,Symbian则已经跌落出前三甲。

                                                                                                    全球2012年6月份手机OS占有情况

                                                                                                            国内2012年6月手机OS占有情况

关于互联网产品的一些看法

这几天在微博上参加了几场关于产品经理、关于产品及互联网产品的讨论,也看了知乎上相关的一些提问和回答。结合自己也近7,8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就有了下面的这些对于互联网产品的看法。

 

1.互联网产品时间决定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尽快的推出产品原型(一个60分的产品,实现了核心功能和基本功能点),然后根据用户反馈不断的修正产品(这里面微博上的一个好友@孟晓林Ralph 定义为产品的自然进化),通过这样的迭代方式做出一个80分甚至90分的产品。 

2.好产品是运营出来的,运营能力的优劣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面的运营主要包括了产品推广、品牌推广、数据分析(BI)、用户反馈分析整理、市场维护。、

3.互联网产品要打动用户,你就需要找到用户的痛点,而这个寻找痛点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也就是在第一点提到的我们需要尽快拿出产品面向用户,这就是一个寻找用户痛点的过程,往往就是这一点,让你在所处的市场上赢取了大部分的用户

4.产品人员一定要具备区分用户要求和用户需求的能力,这个在《用户凭什么跟你走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列子,村民说需要一口井,但是如果你深入挖掘,村民真正需要的是水,如果你不去深入的挖掘用户所描述的要求背后的东西,你可能只是为用户打了一口井,这口井可能有水,但是也有可能完全没有水,而如果你帮助用户找到了水源,那你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你真正赢得了用户。

5.在中国的互联网,绝大多数是产品驱动的,因此原则上这里面的产品经理应该是负责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应该是以他们为核心来构建产品团队,他们具有对于整个产品设计的判定权,而事实是在这些公司里这个角色往往由大Boss担任了,而其中不少大Boss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合格的产品经理,这是很悲催的一个事情。

6.什么是优秀的产品经理,他应该跟一个优秀的铸剑师一样,这把剑出来后是具有剑魂的,而这个魂就应该是铸剑师把自己的魂浇注进去了。我跟很多朋友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说,我认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就是需要具有独立风格的,产品经理其实跟很多艺术家是相似的,好的艺术作品是需要具有独立的风格的,同样产品也是这样,它应该骨子里透着设计它的人的风格。

时间决定市场

05年在中科院读MSE时候,一个来自微软的首席XXX在给我们讲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时候,提到了“时间决定市场”这个概念,并且拿微软作例证,微软的很多产品之所以成功都在于及时的推出并面向用户,虽然可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基本功能已经实现,而且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得到改善,最终成为了赢家。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间决定市场更加明显,当某一个概念成为热点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但是能够在这一群人中脱颖而出的一般都是能够很快完成产品基本功能并且快速推向市场的。互联网产品的研发理念应该是,尽快做出一个60分的产品,快速的推给你的目标用户,在和用户的不断互动中改善产品,从而达到70分,80分,甚至90分。

曾经碰到过这样的公司,总认为要把产品做到90分才推出,3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迟迟不推出产品,而可能就是在这3个月,半年,一年中你的对手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完善了。而你即便这时候推出了你所谓的90分产品,胜算也已经非常非常低了,首先你丧失了先机,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形成了用户壁垒,其次,你的90分产品,只是自己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一堆人拍脑袋的结果,这个90分只代表了这一部分人,并不能代表真正目标用户的感受,所以你的90分很大程度在真正目标用户那里就是60分,可能60分还不到。

因此产品经理的责任是尽快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和自己的设计理念输出一个满足基本功能的60分的产品设计,同时推进研发尽快完成产品,在保证基本功能测试通过后,尽快把自己的东西拿到真正的目标用户面前,让他们来帮助你完善产品,这里面的帮助有很多方式,最基本的就是第一通过构建用户反馈论坛,及时查看用户的反馈信息,并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解决方法,第二构建完善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手段,根据这些行为数据来完善产品设计。

关起门来是拿不到真正的用户需求的,我们只有尽快的拿出东西,让你真正的目标用户来告诉你,什么是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会做出一款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做川菜还是上海菜?

 

今天下班后,在楼下的一家四川风味的饭店吃的晚饭,点了一份面,一份夫妻肺片,且不论夫妻肺片的食材本身怎么样,但是其味道还是让人大赞。不由的想起了一个对比,我老婆家是湖北的,做菜风格偏川菜风味,而我自己老家靠近上海,属于上海系,同样是做个鸡肉,如果是我父母来做,那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这个食材本身是否优质,所以必须是买那种纯正的散养鸡,只有这样加上到位的厨艺炖出的鸡汤和鸡肉才会非常鲜美,而我老婆的爸妈,则不会特别考虑食材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肉鸡就可以,他们更注重的可能是做菜的辅料,会在辅料上大做文章,再辅以不错的厨艺,出来的,可能吃的时候已经感觉不出鸡本身的味道,而是被浓浓的辅料所带来的鲜美味道。

由两个菜系在烹饪上侧重点不同,一个偏重食材本身,一个偏重辅料,对比互联网产品,其实这里面颇多相似之处,在互联网整个产品的诞生过程中,主要的三个因素,技术、产品、运营恰好可以对应我们做菜时候的食材、辅料、厨艺;在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做川菜还是上海菜?大家平时都能感觉到,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开的最多的一般都是川湘菜系,而开的比较少,但是普遍偏贵的一般都是粤菜上海菜,这个情况在北京更明显。这反应出川菜适合草根也可以服务高端,粤菜上海菜通常只为精英服务,而如果论整个市场占有率相信川湘菜系应该是占更大比重的。我们做互联网产品应该也是做川菜,为普罗大众服务,其主要原因是,挑选上好的食材很难而且成本非常昂贵,目前中国的技术大环境也是普遍属于大众化的技术,少有突出者,如果你非要选择做上海菜,那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你的精英客户很快就会因为他们那非常不好伺候的嘴尝出了你食材的不够优秀而放弃你,而如果你是川菜,那你完全可以在辅料上下足功夫,即我们在产品设计要多花时间,多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不管川菜还是上海菜,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厨艺蹩脚的师傅,那不管怎么做,出来的都是难以下咽的东西,而如果是一个厨艺高超的师傅,有了前面的基础,不管是优秀的食材,还是下足功夫的辅料,都可以做出一到让人回味无穷,食之难忘的美食。

最后,通常好食材难求,但是在辅料上做出特色,更多源于你是否足够投入和专研,所以与其做只为少数不容易伺候的精英服务的上海菜,不如踏踏实实利用自己高超的厨艺做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