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傅盛:真正限制你变强大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

文/猎豹移动CEO 傅盛

 

去年年底,我独自一人,从北京开车到广州,一路三千多公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和人的差别究竟在哪?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别?我想到了一个词:拆掉思维的栅栏。

 

后来,我在机场看到了《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心有戚戚。我一般不看成功学的书,事实上我也不认为这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作者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发现,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变得更强大。

 

你有没有想过,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而这堵墙很大部分来自于内心的不安全感。

 

我认为安全感的本质,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记得有人问过我“上市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说,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内心的所谓安全感,面对这个世界时,内心的想法没有了那么多限制。

 

 

每个人心里都在追逐安全感。这很正常。但很多人成为了安全感的奴隶。什么是安全感的奴隶?就是害怕改变,保持现状,听他人的。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安全感的获得必须通过内心真正的强大。安全感是给予,不是索取。恐惧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递增。

 

正是因为很多人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生活中也有很多困难,我们很多人才不自觉的变成一种受害者,这就叫“受害者心理”。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滋养了一种受害者心态。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会觉得世界不公平,充满了各种问题。作者把这种模式归结为受害者天堂。

 

什么叫受害者天堂?就是一个受害者最愿意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彼此安抚,然后觉得人生真是这样。作者总结了受害者天堂的几个法则。

 

受害者天堂的第一个法则叫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一切问题都不管我的事,不是我的错。

 

如果一个孩子没学好,父母问起来,受害者就会说,不是我不好好学,是老师讲得不好;如果一个任务没完成,却受到上司的质问,受害者就会说,不是我的问题,这是客户太变态。

 

受害者有一整套这样的逻辑。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是我小时候没这个条件;不是我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太浮躁。在受害者天堂,大家从来没犯过什么错。美德都是他的,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

 

当然,他们也没做成过任何事情。作者在书中提到,受害者也不需要成就什么,他们只要不断的倾诉和编故事就好了。但问题在于,这个故事一开始很真实,后来慢慢就开始夸大,然后自己也慢慢相信——他生活在一个老板变态,老婆不可爱,老师不好的世界里。

 

很多同事向我抱怨自己有多难。其实那些所谓的“难”,在我面前根本就不用比。我们创业的时候多难呢?那个时候,因为要赶工作,我连爷爷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下了汽车之后,我都不敢回去,坐在路边哭了好久。就在那种情况下,我每天还要打电话催促大家干活。

 

但是,每当我说到这儿时,他们还有一招。他们会说,你是老板,所以应该的啊。这就是蛋和鸡的问题。难道我从第一天开始就是老板吗?这又是个万能的破解法。

 

总之,在受害者的天堂,一个人做不好事情,绝对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这个事情有问题。

 

受害者天堂的第二个法则就更进一步了,叫安心做坏事。

 

在职场中,很多人每天不努力工作,也可以心安理得,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这个公司太烂了,这个老板太变态,太不理解我们,所以我这样就OK了。

 

美国有一项研究,在辛辛监狱中,几乎没有哪个罪犯会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他们都坚信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很多做坏事的人都拥有一个完美的受害者的故事。

 

曾经,我当部门经理的时候,我会告诉组里的人,跟着我很苦,要是觉得不舒服就换一个机会。但只要你留在这里一天,就要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别说对得起这家公司,首先对得起自己。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时间更宝贵呢?所谓的为公司干,不就是为自己努力吗?如果这个都想不通,还心安理得,就别一起干了。否则,不如自己找一个更舒服的环境。

 

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会让你舒服得一塌糊涂的环境。必须自己不断变得强大,去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受害者天堂的第三个法则叫:分享凄惨故事会。

 

受害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比惨。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种凄惨故事,演变成凄惨故事会。

 

这种凄惨故事会,不只是存在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整个社会都变成了这样。比如,每个电台都有一档节目或好几档节目,都在讲述谁比谁惨。在这种节目里,老婆必须出轨,男友一定不忠,儿子肯定不孝顺。收视率还相当高。因为看过这些节目的人,都会找到安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惨的事情。

 

每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和虚无的安慰。

 

作者在书中也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在受害者天堂,如果你失恋了,你的女伴会集体聚集过来陪你喝酒,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难道他们都试过了?);如果你上午被老板骂了一顿,你会很快的被吸收进公司的受害小队,他们中午聚餐的主要任务就是一起讨论自己老板有多变态(我也不知道自己被讨论过多少回了);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家长不会责怪小孩没走好,会打地板说,地板错错错,小孩子开心的笑了。

 

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天堂里,居然浸泡其中,慢慢习惯,然后沉浸,开始分享。

 

受害者天堂帮助“受害者”轻松获得同情和帮助,就像一个人生病之后,就觉得可能有人会看望他一样。他们在这个舒适的受害者天堂,陷入了无尽的情感黑洞。

 

但是,怎么办呢?其实核心就是自己去掌控。首先要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社会就是不那么公平。但这并不影响你在社会上快乐的工作。

 

那么,如何才能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掌控者呢?

 

不妨先进入一种诚实的思考:不管什么情况,你都可以负全责。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可以做一种心理假设——如果把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倒退一遍,所有条件都不改变,只有自己改变,你能否做一个更好的结果呢?如果答案是Yes,那么你就开始进入掌控者的角色;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你就是认为自己以前已经做的足够好了,所有的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

 

回想跟徐鸣创业的时候,我们两人经常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相互检讨,不断反省哪件事情没做好,哪件事情还可以更好,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我以前认为这是个好简单的问题,后来跟很多人交流,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很少人愿意去面对否定的自己,那个过程很痛苦,需要不断抛弃过去的自己。

 

以前总有人问我,经常有人攻击你,你怎么办?我说很好啊,没关系。这就是周鸿祎送给我最大的礼物。最能骂人的,把我都骂过一遍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尽管骂的时候很痛苦,但骂完以后,再回头看,遇到任何这方面的事情,都不是问题了。

 

你经历过的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你的财富。

 

这让我想起,柳传志写给杨元庆的那封信,当你是一个火鸡的时候,别人不会认为你比他大。这时候,你可以反思一下,我真的做的足够好吗?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你做的只是好一点,别人是不认的。你必须做成一只鸵鸟,比那鸡大得多的鸵鸟,到那个时候,所有人才会说你好。

 

如果你觉得世界不公平,可能本质上还是你不够强大,你还没有做得足够好。

 

其实,人与人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与其说智商的差异,毋宁说思维的差异。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点什么。谁没有痛苦,谁没有纠结呢?除非你的受害者模式让你深深陷入抱怨与自怜之中。只要你愿意用一种掌控者的心态,去重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会感受到幸福。

 

 

流程那点事

我们为什么需要流程?

因为如今已经不是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了,我开始写代码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公司很多项目往往就是1,2个人就搞定了,从产品到开发到测试,从售前到售后,但是现如今不同了,在公司里很少再会有某件事情一个人就能完成,往往都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而能否完成并且高效的完成,就取决于整个团队是否采用了流程管理,乌合之众势必难成事。

 

我们需要什么要的流程?

上面说了,我们采用流程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高效的完成事情。但是并不是说你采用了流程就一定能高效完成事情,这就好比一个球队必然需要一套阵型以便场上的每个球员都知道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和其他球员配合,但是这套阵型一定是根据场上11名球员的特点、对手的情况而定的,一定不存在一套阵型打遍天下的情况,同样我们采用流程管理,具体使用什么流程体系方法,一定是根据自己团队成员的配置,所做事情涉及的相关内外部条件来具体而定的,没有最好的流程只有最适合的流程,如果生搬硬套那些所谓的成功流程方法和体系,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采用合适的流程,把团队内的每个人都放在了合适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要做的以及如何更好的配合其他人要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形成一支高效的团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虎狼之师。

企业是不是家?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让员工有家的感觉,企业就是员工的家,其实这句话是存在很大的问题。Netflix的CEO Reed Hastings 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都会很直白的说“这里没有公司文化,这里也不是你的家,所以不要期望任何意义上的关怀。我们雇佣你是为了工作,我们就像个职业体育团队,如果你拖了后腿,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是卷铺盖走”。

可能很多人会感到这位CEO缺少人文关怀,但是仔细想想,如果是家,你可以在家里耍耍小性子,闹闹脾气,家庭的成员都会接受的,并且并不会因此减少对你的爱,如果你的父母交给了你一件家庭事务,你没有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够好,你也不会因此得到太多的惩罚,通常也不会对家庭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家是一个你累了歇息的港湾,是一个可以包容你一切缺点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你尽情发泄情绪的地方,这才是在家,但是这一切是不可能在一个公司/企业内发生的,也不允许发生,否则公司/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所以,公司/企业更应该是一个职业俱乐部,职业经理人往往都是教练,员工就是球员,俱乐部要的是成绩,任何一个球员达不到基本的职业要求,不能踢好球,那必须把你淘汰,而优秀的球员则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俱乐部,教练亦然,能把球队凝合好,打出好成绩你就是优秀的教练,否则你就要下课。所以公司/企业对于员工,更多的是要考察其是否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经理人的职责则是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具备高职业素养的员工,把这些人捏合成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团队,为公司/企业谋取最大的利益同时给自己带来丰厚的报酬和更宽阔的职业前景。

再读《首先,打破一切常规》

盖洛普公司的这本书,应该在05,06年的时候,自己就看了,当时的触动就非常大,它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最近因为偶然的一个契机,又翻出来看了看,自己做了一下总结,我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经理,而公司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经理,也是能否让员工对公司保持忠诚度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