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微博上看见了一则消息
这个感知网所倡导的模式就是我和几个朋友曾经做过并打算自己创业去做的事情,而感知网所属的北京星谷科技有限公司,之前也曾经有过接触。08年的12月份,我和几个公司同事启动了基于Jabber架构的互联网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历时8个多月,我们都是利用周末双休来进行,这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整整8个月,我们都没有了双休日,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完成了整个系统所涉及的所有开发,从前端摄像头的控制程序,到后台的存储服务、转发服务、后台管理系统等等。也因为这个系统的完成,激发起了大家内心早就蠢蠢欲动的创业念头。然后就像很多第一次创业的人一样,大家群情激奋,本该冷静的心不冷静了,脑海中都是创业后的美好前途,却没有平静下来,真正思考下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也为后来的创业失败埋下伏笔。
而我自己本身就是属于感性大于理性的人,在几个创业朋友中属于最亢奋的,当时只是觉得只要能出来做什么都好说,因为我和几个同事都是做技术的,我们没有市场资源,也不太懂如何启动和经营一家公司,所以找了其中一个同事认识的朋友作为合伙人,正是由于我们几个太想出来了,因此第一,对于合伙人的选择,完全没有冷静的判断一下,当时只是觉得既然是其中一个的朋友,那肯定就没问题,后来证明当时的选择是错误的,我们几个跟后来加入的合伙人在公司战略和公司经营思路上有很大分歧,第二,当时在股份的配置上,我们也没有据理力争,我们几个带着自己开发的产品和技术,仅仅只占了40%股份,而后加入的两个合伙人却占有了60%,这又导致了在后面的公司经营上,我们失去了话语权,但是当时的心态导致了只想尽快出来把公司搞起来再说。因为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了公司在整体战略和经营思路上并不是我们构想的,我们自己花了8个月时间的产品也就束之高阁了,反而做起来外包项目,我自己在10年4月份结束了自己为期8个月的创业生涯,事后自己也是感触颇多,总结了几点:
1.创始人最好不要都是搞技术,最好能有一名市场和销售出身的哥们,最佳配置个人认为技术1个,产品1个,市场销售1个
2.合伙人一定要找自己熟悉的,因为如果不熟悉,很可能在今后的公司经营中在沟通交流上出现大问题
3.合伙人的年龄相差不能太大,我们原来后期加入的合伙人都接近我们父母辈了,真的是存在代沟了,他们更适合的角色应该是投资方而不是合伙人
4.创业之前一定要把股份分配搞清楚了,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自己及核心创始人团队所占股份一定要超过50%
5.认准的产品方向,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至少要推到市场上去接受一下市场的考验
6.公司创始股东人数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3人,我们当初股东6人,也是很有问题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期待创业的心,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毫不犹豫的去干吧!